企业文化

CORPORATE CULTURE

【厂庆特刊】当北京路厂区已成为历史

发表时间:2018-10-22 作者:四车间 罗芬 浏览次数:2572

1992年8月,大学毕业后的我来到了位于北京路的陈李济药厂工作。作为实习生,我们要在大丸、小丸和制药车间轮流实习一年才能定岗。虽然在班组跟着工人操作比较辛苦,但他们都很照顾我,脏、苦、累的活很少叫我干。当时第一站实习是大丸车间(二车间前身)由于我是学设备的,因此在维修人员修机的时候,我就会凑过去看,去问,去学,这为我后来成为车间设备员开展技改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每当中午吃饭的时候,新招来的大学生们都会聚在一起,不是在四楼饭堂吃饭,就是跑去北京路附近的巷子觅食,以北京路步行街为圆心的一公里之内大小餐馆和食肆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每说起,都让不少兄弟企业羡慕我们优越的地理位置。由于厂区范围小,饭后,我们要么在二楼小丸车间(一车间的前身)打乒乓球,要么在基建设备部打拖拉机,欢声笑语间增进了彼此的距离,成为了北京路厂区最美好的回忆。

1997年,陈李济药厂开始筹划迁厂至广州大道南的新厂区,那几年很多员工都非常不理解,一方面认为迁出了老祖宗保佑的辖区内,一切都会不顺利,另一方面,从市区中央迁到山旮旯地方,多少有点低人一等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次的搬迁。而作为车间设备员的我虽然也有点不舍,但仍积极投入到搬迁前夕的筹备工作当中:设备的定位、车间备件仓的打包、新车间工器具的设计和绘制、新设备的购置和配套设施......记得我曾向当时基建设备部的林sir提出过在煮糖工序中增加加热装置,用以解决冬季蜂蜜不易倒出来的问题,想不到在新厂区煮糖室一看,一个方方正正的储蜜夹层池赫然耸立在那里!从那刻开始,我体会到什么叫“用心”工作:倾听每一句来自一线的声音,解决每一个来自一线的问题,心顺畅了,工作也就顺畅了。来到新厂区后,再也没有见到煮糖操作人员用铁棍铁锤敲打装蜂蜜铁桶的“暴行”了。

迁厂工作繁重而琐碎,虽然请了大型的搬迁公司,但移动和放置都需要人员跟进,当时的我和维修人员分两批,一批在北京路负责跟进设备搬上车,一批在新厂区跟进设备安置,那些天经常忙到晚上8-9点才回家,累得倒下就睡。当最后一台设备送上车,我望着北京路已经亮起的霓虹灯,看着熙熙攘攘的行人,莫名的伤感顿时涌了上来——以后再也不能在这里上班了~

没有时间给我这个“文艺青年”继续伤感,因为一切都要重来,设备需要重新调试,车间必须尽快复产。第二天,我开始投入到了新厂区的工作中,与维修人员一起对每一台设备进行调试。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厂部要求的期限内复工。当我走在宽敞明亮的车间里,看着熟悉的人做着熟悉的事时,一股满足感油然而生,所有的苦闷、委屈顿时化为乌有。感激曾经走过的泥泞,感激曾经挑过的重担,感激曾经流过的汗水......当目标达到,受过的苦终将成为我的历练,成为我宝贵的财富。

回看迁址20年,陈李济人凭借着“诚信为本,同心济世”的宗旨,逆境而上,从半机械、半手工的生产模式,逐渐向自动化、现代化的工作模式转变;从默默无闻的小药厂晋升为全国知名的企业;从几千万产值增长到5亿产值......当年的质疑仍声声在耳,现在的改变却历历在目,陈李济人用实际行动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会上提出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讲话,用坚韧不拔的精神迎接着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擦亮着“陈李济”这块老字号的招牌!

当北京路厂区已成为历史,当老厂焕发着新貌时,那些年在北京路厂区呆过的朋友们,还记那些曾经青葱的岁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