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南方网】创新科普·多彩羊城 | 《珠江人家》还原传统制药技艺,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也复刻这些场景……

发表时间:2024-01-12 作者: 浏览次数:624

随着粤产年代传奇大剧《珠江人家》的热播,晒新会陈皮、制蜡丸等技艺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广州海珠,有一家博物馆展示了传统制药技艺,能让你一饱眼福。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

一座圆拱形骑楼建筑,岭南古朴浓厚的气息扑面而来;满洲窗、百子柜、阁楼、广绣,时光在这里静静地流淌……它就是陈李济中药博物馆。

陈李济博物馆正厅(陈李济老药铺场景还原)

在这里,你可以闻到浓郁独特的药香,可以领略传统手工艺的匠心,可以一探“镇厂之宝”百年新会陈皮……一个中医药文化“大观园”敞开怀抱,邀你当一回学徒,学习传统手工制药技艺,并探秘四百余年的老字号陈李济的“出圈”秘诀。

跟随多媒体影像,走进“济世奇缘”的故事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

走进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的那一刻,先从陈李济创立的故事讲起。

南药瑰宝陈李济,声名远播。跨过历史的长河,陈李济与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相融相生,已成为岭南中医药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南药的代表,陈李济历尽沧桑巨变,成为中华杏林永不枯竭的泉香橘井,经历四个世纪而屹立不倒。

多媒体影像展示陈李济创立的故事

展厅里的一组多媒体影像,将旧时光里的陈李济面貌一展无遗;一排骑楼建筑前,寻医问药的行人来来往往,陈李济“同心济世、救急扶危”的初心熠熠发光。

陈李济药厂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什么成就了“济世奇缘”?从广东南海九江人陈体全和西樵人李升佐两位人物的故事讲起。

陈李济创始人陈体全、李升佐的形象展示

当时,陈体全的母亲体弱多病,无钱医治,他便自己钻研医书,搜罗古方,上西樵山采药,亲尝百草,精通各种药理,也到广州卖药。某年岁晚,李升佐在广州的船上捡到一袋银元,他不顾天寒地冻,一整天站在码头上等待失主。遗落银元的人正是陈体全。当他回到码头寻找时,被李升佐的诚实深深感动,便提出从失而复得的银元中取出一半,投资到李升佐的药店中,一起实现行医济世的愿望。两人在广东省城大南门己未牌坊脚合建了一家中草药铺,取店名为“陈李济”,以示同舟共济、存心济世的愿望。

创业之初,陈李济就致力于搜集民间古方验方,经过独特炮制推出各种良药,逐步形成“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的制药工训。

陈李济创立后,制成各种疗效独特的古方正药,以药品优良享誉民间,还一度成为朝廷贡品。据《广州医药志》记载,清代同治皇帝便是通过服用陈李济“追风苏合丸”治好了风寒,还为当时的陈李济御赐“杏和堂”封号。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陈李济名噪大江南北。

来认一认道地药材,打卡“百年陈皮”展陈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处处饱含时代、地域特色和中华医药文化知识。陈李济曾明文规定,“本药行创设三百余年,所制各项丸药,悉遵古法及家传良方,采药必选地道,配制务依法规,是以按方服用,无不有效……”

各类道地药材

在展厅,一排晒药材的架子盛放着各类道地药材。两面针、荔枝核、山海棠、甘草、黑老虎、鸡血藤、沉香、蔓荆子、牛大力、何首乌、金樱子、茶枝柑、木棉、忍冬……你能认识多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药材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性状会有很大的差异,药效也就不同。所以,中医药非常讲究道地药材,也就是生产在特定地域、品质佳、疗效好的中药材,如东北的人参鹿茸、化州的正宗橘红、德庆的何首乌、肇庆的茨实、阳春的砂仁,特别是作为陈李济经典特色的新会正宗陈皮。

陈皮可以入药。“百年陈皮”的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陈李济坚守“古方正药、匠心传承”的观念。每年小雪节气后至冬至前,陈李济便派人去往新会采摘完全成熟的茶枝柑(大红柑),经“二三刀开皮技术”,去肉存皮,就地晒干,并将加工晒干后的陈皮用草席袋包好,每袋标明年份,放入木楼结构的仓库。经陈李济独创炮制和储藏工艺制成的陈皮,体轻而气味清香,可储存百年而无虫霉之变。

百年陈皮

展厅二楼就陈列着几片“百年陈皮”,印证着时间沉淀的分量。百年陈皮展陈是最不容错过的打卡点:它是陈李济药厂的镇厂之宝,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芳香愈陈愈浓。

“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陈皮最佳者为陈李济自制的“百年陈皮”,被列为广东进贡给朝廷的贡品,当时的达官贵人以拥有陈李济陈皮为荣耀。民国乙卯年(1915年),广州大水成灾,陈李济义卖百年老陈皮,“一两陈皮一两金”,达官显贵争相购买,所得售款全部赈济受灾群众,此举当时传为佳话。直到现在,陈李济陈皮仍是不少人心心念念的滋味。

果皮仓储场景

此外,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二楼,真实还原了当年陈李济果皮仓储场景。加工晒干后的陈皮用草席袋包好,每袋标明年份,放入木楼结构的果皮仓库。果皮仓楼底是杉木栅栏,底下有数口煮蜜锅,用以炼蜜泛丸。楼下制药煮糖时,楼上的果皮受蜜糖蒸汽长期熏染,久而久之,陈皮外表色如檀香木,光亮如同抹了油;内层附着薄层松化又不脱落的粉末,陈皮香气持久,久煮不烂,对祛风化痰有绝佳效果。

还原传统制药工艺,蜡壳药丸太惊艳

在电视剧《珠江人家》里,陈山河到南禄药坊学习制药的情景,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也一一还原呈现。

 

炮制的四道工序:炒、蒸、灸、煅

学制药首先从中药的炮制开始,分为炒、蒸、灸、煅四道工序。

走进展厅,用于炒炮姜的大铁锅特别引人注意。

炒炮姜的场景

炒炮姜是力气活,经验靠日积月累去总结;炮制到外面是棕褐色、里面是棕黄色,才能达到入药要求。

煮蜡

串原子

蘸蜡

鎅壳

入丸、封口、剪蒂

盖印

在康熙年间,因为地处岭南地区,自然气候潮湿,传统的中成药易霉变,且一些芳香类的中药材因药性挥发而影响整体药效,也无法满足人们远足之需。有鉴于此,陈李济人首创蜡壳药丸,总结出煮蜡、串原子、蘸蜡、鎅壳、入丸、封口、剪蒂、盖印等8道手工工序;其蜡壳是蜂蜡和木蜡混合浇铸而成,再割成半球形,然后将丸药裹在其中,再用蜡密封,可防潮防虫避光,使药物久存不变质。

抗战期间,陈李济附近的一口井中曾捞上来许多“蜡壳大蜜丸”,这些大蜜丸经过十数年浸泡而丝毫无损,其制作之精良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中医药也因为有蜡壳包装这个工艺,得以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由于打壳、蜡壳周转及入、烙、封、剪、印等各工序均要用蒸笼装载,因此当时全厂上下都可见到蒸笼。据统计,1958年全厂共有1.2万多个蒸笼,“蒸笼王国”的别称也不胫而走。

博物馆里,古色古香的酸枝木药柜上,刻着“苏合丸”“白凤丸”“宁坤丸”等字样,在芬芳的药香里重返旧时光。

木质楹联牌匾

一副木质楹联牌匾保存至今已逾百年,上面所刻“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以宰相调度文武百官为喻,意指良医既如良相,药亦有辨君臣,君臣同心,济世兴国。

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一本药书《良药集》,泛黄的纸页记载着陈李济享誉市场的古方正药,如参茸白凤丸、千金保孕丸、乌鸡白凤丸、养心宁神丸等。据陈李济的产品目录牌匾可知,陈李济的药品从保育养胎到人的耄耋之年,涵盖人生各个阶段的用药需求。

如今,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还展示出一些“大健康”产品,陈李济的欣欣向荣离不开时间的沉淀,离不开力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陈李济本草文化园

在博物馆对面是陈李济本草文化园,园内培植的药用植物高达上百种。阳光微风下,与中草药零距离接触,观察中草药外观形状特点,一场中医药知识之旅收获满满。